
新世代吸塵器功能大比拚,誰更得你心?Roidmi X300 吸拖吸塵器 vs. Dyson V15 智能吸塵器
打從用了掃地機器人後已有些時間沒動手打掃,然而,前陣子突然需找個東西,在家翻箱倒櫃一番,最終東西還是沒有找到XD,但卻發現被挪開的傢俱下充滿了陳年的灰塵,這些平常置放物品的地方是掃地機器人沒法清理的。
此時就得尋求另外一個好幫手「無線吸塵器」的協助,免不了需要運動一下,可吸塵器的靈活及細緻度更好,徹底掃一次應該可以撐得更久。當然本人尋求的清潔利器也非等閒之輩,一切需講求人性、便利以及效率,誰都不想買到雷貨,賠了銀子又腰痠吧!
搜索目前市面上的吸塵器後,發現跟以往變得很不一樣,除了有加入拖地功能的機種外,還有雷射偵測和智慧感應吸力的功能,但到底哪種類型對我們平時生活幫助比較大呢?
所以今天石課找來兩個不同訴求的頂尖選手來實測分享,第一台是 Roidmi (睿米) X300 吸拖吸塵器,標榜強吸力、高續航和自動清洗拖地功能;第二台則是 Dyson V15 智能吸塵器,主打強吸力以及雷射偵測功能, 後續就直接來看誰更能得我們的心吧!
實測選手:
Roidmi (睿米) X300 吸拖吸塵器
VS.
Dyson V15 智能吸塵器
以下將會是我個人的評測方式:
- 外觀設計比較(商品數據、吸刷頭、機身重心、過濾網、集塵桶)
- (獨立介紹)睿米 X300 濕拖功能及自動清潔站實測
- 吸力實測(三段吸力、邊角清理)
- 續航力實測(強力)
- 噪音值實測
- 清潔難易度比較(五★分級:1 差、3 中等、5 優)
- 綜合評語(實測數據、主客觀感想)
外觀設計比較:
1.商品數據
兩機的外型各自展現其品牌特色且都很有質感,睿米的消光黑配色充分展現了都會時尚感,而 Dyson 的多色亮面則更為潮流。
● Roidmi:整體重量達到 3.1 公斤,主要是因其電動刷頭功能性較多(照明、智慧感應)且更深,但仍屬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 Dyson:整體重量較前代降至 2.6 公斤,若將主吸頭替換成智慧感應吸頭的話其實兩機的重量是幾乎一樣的(3 公斤)。
2.吸刷頭
Dyson 的配件一如既往地多,同樣展現其在細節上的用心;相反地,睿米數量雖然較少,但細節同樣沒有少,只是用了不同方式呈現而已,例如智慧感應地刷就是將 Dyson 的主刷和變速頭合二為一,能使其在清潔程序上更有效率。
註:X300 刷頭為隱藏式卡扣,外觀看來更簡潔一體;Dyson 則卡扣外顯,顏色並非用來分類,有些凌亂
下面就挑個幾個重點配件來討論吧!
- 電動刷頭(主要):
● Roidmi:滾刷的設計成 V 字型,能有效降低毛髮的纏繞,且適用於不同材質地面。此外,還能自動感應地毯進而增強吸力,不需另外替換刷頭。
● Dyson:沿用品牌過往的軟尼龍碳纖維毛刷,當然是有一定的清潔力,但這次還加入雷射光偵測功能,可更容易察覺髒污的存在。
※※ 刷頭照明 ※※
兩機在主刷頭上都有配備照明燈光(R 牌:LED 白光、D 牌:雷射綠光),不同的地方是睿米為自動感應式,當刷頭進入暗處才會亮起;戴森則是啟動就觸發。
至於 D 牌本次所強調的雷射偵測綠光主要訴求是能看見更細微的灰塵,說真的很有意思,只不過用於明亮的空間時個人覺得並沒有那麼明顯,主要還是在夜間使用會更有感;而 LED 白光顏色對比就較不明顯,可還是有一定效果。
註:Dyson 的雷射綠光能手動關閉
- 智慧變速刷頭(Dyson):
戴森近期新增的無纏結技術智慧變速吸頭就是加入自動感知地面材質的功能,可隨不同環境增減吸力,且滾筒的大間距膠毛刷能適應更多惡劣地形,也能降低毛髮纏繞的問題。只不過個人用後還是覺得原本的刷頭經典好用,若能整合一起比較願意買單。
- 低處清潔轉接頭(Dyson):
● Roidmi:這部分 X300 並沒有出轉接配件,但它利用主機手把的設計彌補了這塊,可握不同位置來進行高低處的清理,且其運轉不需一直按壓啟動鈕,使用上更為省力。
● Dyson:而 V15 的低處轉接頭用起來就沒那麼順暢,每次都得自行彎折接頭,起身時又回復直立位,多了道手續,另外,運轉時同樣要持續地按壓板機,長時下來仍然會費手勁。
3.機身重心
長時間使用吸塵器,除了板機是否得持續按壓外,還得考慮到機身的重心與重量,這會反映在操作上的感受度,一來輕鬆愜意又或是負擔難耐。
兩者在主要的機身重量上僅有些微差距,故我們要考量的地方就落在重心的部分,若以一般手持位置來看的話睿米在使用上會較為吃力,因與重心距離遠、力矩更長。但我想 X300 應該有注意到這點,所以在離重心附近位置也能握持,且和重心平行,不須牢牢緊握,省下不少氣力。
註:綠點為機器重心、紅點為手持位置
4.過濾網
現在就連吸塵器都很注重過濾的系統,畢竟在強力的馬達吸取下會瞬間湧入大大小小的髒汙,而為了延續機器的穩定運轉且不再二次汙染,兩者皆利用多層的過濾來守護。
話說回來,睿米 X300 更是多了三層,就連主機上看不到的地方都有,但主要的 HEPA 濾網可能須替換,未來會有耗材的產生,不像 Dyson 的可以水洗繼續使用。
註:X300-MIF 濾網可水洗陰乾、HEPA 濾網則為耗材需替換
5.集塵桶
收集髒污的容量上則是 X300 更勝一籌,比 V15 的塵桶多了 20% 的集塵空間。但不管容量多寡,個人建議不要用到快滿才清理,還是要好好保護機器才是。
睿米 X300 濕拖功能及自動清潔站實測:
眼看現今的無線吸塵器市場吸拖一體已經變成趨勢,例如 LG、SAMSUNG 等大廠都在推這塊,唯有 Dyson 仍在堅持著吸塵的工藝,所以在吸塵方面一直是領導者,但倘若吸拖一體的機器吸力也超過它怎麼辦呢?這話題留待後續再來研究。
現階段就讓我們單獨來看 X300 主打的濕拖功能有什麼特別之處吧,是否能為它加分?
配件:濕拖頭、自動清潔站、備用拖布(一組)、量杯
1.濕拖布頭
使用雙輪轉的絨毛吸水拖布,模組轉速有 200 轉/分的實力,比起手動擦地還要強烈,此外,在吸頭上設有水量的調節和注水口,這部分也是唯一要動手的地方。但要特別注意它並非吸拖同時,還是得先吸塵後再來拖地。
接著,讓我們來實測它的濕拖能力,究竟會如何?
● 實驗方式:
將黑咖啡倒於地面,並等它一日風乾後,利用乾淨的拖布進行濕拖,查看其成果。
成果真不錯,且不費力,單次拖過就已差不多乾淨,不需來來回回。
2.自動清潔站
延續上面,拖布髒後來到清洗的環節,這次我們不需動手將拖布拔下去洗,直接利用提供的自動清潔站清洗即可,全程免動手!
只需將清水注入,剩下交給它,和掃地機器人的清潔站類似。淨水是利用虹吸打水方式向上,其餘就是靠機器自身的拖布旋轉摩擦刷洗板來清洗,全程僅需一個按鍵就能自動完成。
實際清洗後效果很顯著,看似簡單的技術也是有所成效。洗完後還能將它放著,刷洗板能使拖布與下面的水隔開,可以丟著陰乾。(清洗過程會自動反轉瀝乾 20 秒,能使拖布更快乾燥)
吸力實測(三段吸力、邊角清理):
進入重頭戲的部分,單看數據是旗鼓相當的,只好用最極端的方式來看兩機的吸力效果,讓大家更容易了解,那就實際給它操下去!
1.三段吸力
● 實驗方式:
將 20g 麵粉平均灑在絨布地毯,並利用地毯的凹凸讓麵粉更吃地面,隨後分別依照三段速進行清理,僅進行一次推掃,不來回吸附以測試基礎吸力。
Roidmi:
從圖片中其實很好看出來,只有低速時有些微殘留的麵粉,其餘兩個段位都清理得很乾淨。
Dyson:
而這邊的話,同樣是低速時的殘留稍微明顯了點,但在段速拉升後也是能清得徹底。
2.邊角清理
除了一般平面的吸塵外,相信大家也常有邊角、縫隙的清理困擾,個人過去就常苦惱這點,老是覺得凹槽處清潔不易,所以這次特別想看現今的機器和吸頭是否能替我解圍。
● 實驗方式:
將麵粉平均撒在牆角縫隙,並且施力將其壓得更深,隨後使用縫隙吸頭且以最強速進行吸塵。
哇!兩機的效果都很優質,且都很快就吸起來了,不拖泥帶水,這可真是幫我個大忙。
看完這次的吸力測試,兩位的表現都令人很滿意,可以說是無線吸塵市場上數一數二的強者!
續航力實測(強力):
針對最強檔位來進行實測,方式即為不斷電持續運行直至電力耗損為止。
● Roidmi:(智慧感應地刷)
<官方>:一般 90 分/中 40 分/強力 12 分
實測結果:強力模式-12.5 分
以強力模式來看,甚至比官方數據又多了半分鐘,所使用的是智慧感
● Dyson:(智慧雷射吸頭)
<官方>:節能模式 60 分(未通電毛刷)
實測結果:強力模式-15.5 分鐘(通電主刷)
相較之前測過 V8 的 8 分鐘,這次的續航直接乘以兩倍,難道每一代都要進步 1 分鐘嗎XD?但一直按壓仍然是他的弱項。另外,官方的續航是使用未通電毛刷的成績,也許換上電動刷可能就不是這個數值,但還是很足夠了。
註:兩機的電池皆能拆卸,有需要可額外添購備用電池
噪音值實測:
吸塵時所產生的噪音只有吵可以形容,效率要高、轉速要快想必得犧牲些音量,只能希望能不要太誇張就好。
● 實驗方式:
將分貝計架離地面 70 公分高,並距離機器 30 公分處測量其運轉時音量。
● Roidmi:(低: 71 dB/中: 75 dB/高: 82 dB) ● Dyson:(低: 74 dB/中: 76 dB/高: 81 dB)
雙方在音量的表現應該算是一樣的,畢竟於吸力測試的狀況也幾近相同,慶幸它們都清理的很快,就能早點打完收工,結束這吵雜。
清潔難易度比較:(五★分級:1 差、3 中等、5 優)
最後,在強力地吸塵過後,機器已累積了大量的髒汙,為了不損壞它且持續高效演出,定期清理機身將是必然,但這過程不能太麻煩,以免耽誤之後的清潔程序。
所以使用完畢後的機器保養工序極為重要,下列將依照它們的難易度進行評級:
● Roidmi:★★★★★
一鍵按壓即能將髒污倒除不費力,且馬達、過濾網、集塵桶都能分離不需工具,除了馬達外其餘部分皆可水洗,而不能水洗的馬達、吸口處用布擦拭就行,整體上方便迅速不費工夫,因而給予優良評級。
● Dyson:★★★★
集塵桶要出力推拉才能倒掉髒污,雖說費力些但能刮除大型灰塵,同樣可拆分成馬達機身、水洗濾網、集塵桶,可惜的是,這次在中間的金屬濾網與馬達是連著的,無法直接丟去水洗,必須使用工具拆卸,非專業別輕易嘗試避免損壞,僅能多花些時間擦拭,整體來看還算可以,但須多花點時間精力,所以評級為中上。
※※清洗完畢務必確實晾乾後再組裝回去,以免帶有水氣而損壞機器※※
綜合評語:
以上介紹完畢,下面替各位整理一下相關數據及表現:
Roidmi (睿米) X300 吸拖吸塵器 預購優惠中
Roidmi X300:
此次推出的全新機台可以說是來勢洶洶,直接將吸力晉升到 Dyson 最新旗艦機等級,在上述的極端測試中可以看出其吸塵功力。除此之外,基本的乾式清潔令人放心後,還加上濕拖的功能,雖無法乾濕同行,但還是能感受到濕拖的優質,且能不動手、機器能自動清洗拖布,這點很吸引人。而在大部分的細節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 90 分鐘的續航和 8 層過濾技術,都是媲美大廠的配置,CP 值很高!
Dyson V15:
為今年度品牌最新機種,更新的地方主要還是在吸力和刷頭的優化上,當然,吸力的造詣已無庸置疑,可近期推出的多元吸頭總覺得一般,個人認為還是原來的主刷更好用,但看得出有點江郎才盡,只能專研在小細節上,並無大躍進,例如加入雷射光的功能,在亮處其實不明顯,而誰會在暗處打掃?但不可否認品牌在細節上真的很用心,針對不同材質、環境設計出對應配件,未來若能將其整合會更好,又或者考慮加入吸拖市場,期待它們再次撼動市場。
本次針對不同訴求的產品比較讓各位更了解目前吸塵器市場的演進,究竟是吸拖一體又或者專業吸塵的機器更能得到你的認可呢?
以上就是本次石課長的評測實驗室,希望對您在挑選吸塵器時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清掃利器喔,謝謝各位,我們下次見!